律詩和絕句的區(qū)別
一、律詩與絕句
律詩起源于南北朝,成型于唐朝初年,屬于近體詩的一種,因為其格律嚴密而得名。一般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,故而又分別被命名為五律和七律。詩體分為四聯,首頷頸尾,每聯上句為“出句”,下句為“對句”,這就是律詩最基本的結構。其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(在后詳述),各聯對句須押韻,首聯出句可押可不押。 絕句一說為律詩之短截部分,因只有四句而得名,故而其平仄與押韻較之律詩大體上并無二致,仍為二四句押韻,首句可押可不押。但實際上,絕句成型還要在律詩之早,只是相對于唐時近體絕句平仄較為自由,所以將唐律成型之前的絕句稱為“古絕句”,以示與近體絕句的區(qū)別。(為了后文敘述方便,可以暫且將絕句看作律詩中的首頷兩聯,一定注意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)
二、平仄
古詩詞具有韻律藝術之美,首要的一點在于平聲仄聲對聲調的調協(xié),使之和諧而渾然一體。我們學習創(chuàng)作比較地道的近體律詩和絕句,就不能不注意到這一點。平仄一說源于古音--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上、去、入三聲通稱仄聲。其中的平聲分為現代漢語中的陰平,陽平兩聲,即一聲和二聲;上聲,去聲則分別對應于三聲和四聲,入聲情況復雜,就不贅述了。 七律七絕中,每句第二、四、六字要平仄相間,即“平仄平”或“仄平仄”;而第一、三、五七字平仄比較自由,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“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”的平仄通俗口訣,雖然不甚全面,但是對于我們初學者來說卻是必要的。相對于五律五絕,就演變成“一三不論,二四分明”了。
三、相對與粘連
相對是指各聯中,出句與對句平仄要相對,這個相對主要看“二四六分明”,即句中二四六字是否一一相對。例如首句平起不入韻式的“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”,這其中出句中的第一、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,這就體現了“一三五”的“不論”。 粘連是指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要一致,即平粘平,仄粘仄。同樣的,這個粘連也是主要看“二四六分明”,例如首句仄起入韻式的首聯對句和頷聯出句分別為“平平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平仄”,這其中首聯對句第一、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,頷聯出句第一、三字也可分別為仄聲和平聲。
四、對仗
前面提到過,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要對仗。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,分為工對,寬對,借對等等。 工對,須用同類詞性相對,即名對名,動對動,副對副,助對助……,同時詞類也必須一致,即天文、地理、花鳥魚蟲等等都要相對。例如“曉鏡但愁云鬢改,夜吟應覺月光寒”。 寬對,即工對的“簡化版”,只要求詞性相對就可以了。 借對,指使用多意字,詩中使用此字的一個意思,而用另一個意思構成工對。例如,“岐王宅里尋常見,崔九堂前幾度聞”,其中,“尋常”還有長度之意,借來與“幾度”數目相對。還有一種是借音,例如“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田日暖玉生煙”,其中首字借“滄”為“蒼”,與“藍”相對。 總之,對于我們初學者,如果想創(chuàng)作較為地道的近體詩歌,做到平仄對粘和“寬對”范疇內的對仗就可以了。但是,畢竟時代有所不同,再加上文字只是形式,而形式是要為詩意這一詩歌的靈魂服務的,有時我們大可不必拘泥于此,大家作詩,興盡為上。
2021-07-09
2021-07-08
2021-07-08
2021-07-08
2021-07-08
2021-07-08
2021-07-07
2021-07-07
2021-07-07
2021-07-07
2021-07-07
2021-07-06
2021-07-06
2021-07-06
工作態(tài)度怎么寫 具有穩(wěn)定的工作心態(tài)
2021-07-06
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圖片涉及侵權行為,請發(fā)送郵件至85868317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